山川形胜——九仙山
时间:2012-11-09 10:17 浏览量:

    何须航海外,中土有蓬莱。

    窈霭洞天里,神仙日往来。

    这是明万历年间诗人周枫流连福建省德化县九仙山胜景时留下的诗句。

    诗中所提到的神仙,还有一段传说。原来很久以前,九位仙人云游四方,留恋这里胜景,一度聚居于此,因以九仙命名。自唐代以来,九仙山一直成为为闽南著名的游览胜地,那巍峨的雄姿、迷人的神话、秀丽的景色、文物荟翠,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到过瓷都德化参观访问的人,谁不想到这里看一看仙山的风貌。

    这座海拔l658米的山峰,位于德化县的西北部,由县城乘车45公里,可直达九仙山顶峰。这里的景色变幻无穷,处处充满着幽奇神秘。春天,山花烂熳,林烟染翠;入夏,凝碧吐绿,山青日丽,秋日,红树黄花,金风送爽;严冬,白雪银妆,群峰玉立。当晴空破晓,登上山顶,看红日浥着晨雾,冉冉上升,丹霭氤氲,金光万道,列岫迎晖,绰约多姿;山雨来时,风卷云舒,挟雷闪电,泉迸山摇,更显得雄浑威武;雨后初晴,空明如洗,竹更翠,石更亮,山更绿,气象万千;每当浓雾迷漫,脚下云雾缭绕灰蒙蒙的树影山形,如飘如浮,真是如履仙境,别有天地。诗人们把它赞为“中土的蓬莱仙岛”,一点也不过分。特别是炎夏季节,山中处处凉爽宜人,更成为游客游览避暑的理想之所。

    游览此山,若以顶峰气象站为中心区,可分东、西、南、北四面风景区,明代监生涿州葛同张士宾曾概括为“灵鹫奇花”,“永安翠竹”,“高台说法”、“层洞摩云”、“魁星彩笔”、“弥勒禅门”、“龙池霖雨”、“石井甘泉”、“宝林织翠”、“夕照迥光”、“莲峰月色”、“松迳风涛”十二胜景,时过景迁,现有景物何止十二,景景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中区为九仙山顶峰,奇岩峭壁,高插云天,上有“尺五天”、“峻极于尺”的石刻,以前上面还有“仙棋
    盘”,传说是九仙在此奕棋。攀登峰顶,步蹑云霄,放眼西瞩,莲花池上五峰环列,状如莲花,岚光云影,松涛竹风,危岩怒石恍然可辨;东望戴云山蜿蜒天际腾舞而来;四野远眺,阡陌如绣,公路如带,稻海染金,溪流泛银,一切胜景,尽收眼底。真是:“直上最高处,乾坤一览中,大千何世界,缥渺白云空”(明·周绍熹诗)。解放后,在这顶峰上建起了气象站,观云测雨,使古老的九仙山增添时代的新姿,变得年青俊美。

    从气象站沿着山脊步向西南,经过“明镜”、“蓬莱第一”、“大千世界”的石刻,翻越岩石垒叠的“九十九跳”,进入“天然室”,越过狭窄的“云路”到弥勒洞,洞为众多巨石自然埋叠而成,洞内宽敝,别有一番情趣。正中跌坐着一尊高1.2米,宽3米的闽南一带年代最早的弥勒石刻造像,史载该造像相传为僧人邹无比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坐化前所雕。无比生前在天然室修真,时闻邻洞群仙奏乐,无比厌之,见该石貌似仙人张果老,遂改雕成弥勒,于是群仙从洞顶遁飞海外,仙乐遂绝。至今洞内石崖尚有足印,洞顶有“飞升台”,传为九仙飞升之处。这尊历经一千二百多个春秋的石刻造像,造型古朴,神形肖妙,意趣盎然,逗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弥勒洞内外摩崖为九仙山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这里有明代刑部侍郎詹仰庇的题刻“兜率陀天”,有明代明通进士郭维翰的“直入砑洞,摩云迥接天,谩言勾漏隐,到处可探玄”诗句;有明代岁贡黄龙御的“峭壁青冥上,流云一径穿,寻山人不识,更有太华莲”和岁贡周侗的“洞门封薜荔,石径绕松筠,过此关头去,人天更不分”及明监生林焌“萦纾绝磴锁苍苔,洞口千秋珠树开;大药已随真鼎去,月明赢得列仙来”的诗句;还有“洞里乾坤别,山中日月长”,“丹鼎何年鹤驭,白云此处仙家”,“仙光”、“圣门”以及一些为风雨剥蚀字迹模糊的题刻。笔势大多龙飞风舞,道劲奔放。人们到此地览文赏景,思接千古。

    “圣门”顶上有一巨石如鼓,称为“天鼓”;旁复有巨石状如凝视前方的狗头,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称为“天狗”,“天鼓”“天狗”镇立于圣门左右两端,使圣门顿添威严之感。东南有累石叠成的小塔,今基础尚存,传为唐僧无比牧牛时所戏筑的。

    沿九仙山气象站西坡而下,即到“龙池”。史载,昔日“有大赤鲤,见者为祥”、宋代泉州知府王梅溪“祈雨于此有应”,凿“祭崇隆进祝圣南池”八字记之,还有“龙泉”等字刻。龙池不远,尚存有明代万历年间重建的仙峰岩两个石门的遗址。龙池南下,洞穴密布,传为九十九空洞,明嘉靖庚申年(1560)乡人多避兵乱于此。从龙池往西,绕山而行,有一巨石釜覆的石洞,容一人卧伏而进,洞长约四米多,宽二米多,高一米许,元代至元二十一年镌刻的“补陀岩”三字。榜于洞内,洞外有一石雕戴冠观音和普陀岩旧址。

    九仙山东区的胜景也引人注目。山下灵鹫岩,最早为唐开元间僧人普惠所建,宋元明清多次葺修。这里曾是十六至十八世纪我省佛教的活动中心之一。据清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二年由灵鹫岩住持圆睿编纂的《九仙临峰谱》卷二记载,大约在明万历年间,德行和尚的十八个首徒分成“九仙派十八个房支派”分别住持德化和开基尤溪、大田、安溪、永春、同安、漳州、沙县、泉州等地,至乾隆年间,各支派已有九百多位僧人,散布于本省89个寺、岩、庵、庙传教或住持,有些僧人在中央僧录司,府、县僧纲司、僧会司任职。大学士张瑞图、太仆卿丁启濬、会状学士庄际昌、进士户部主事郑沛、大学士史继偕、进士翰林院检讨赖垓、太常寺卿李懋桧、进士李为观、进士知府李道泰等先后为九仙山灵鹫岩或永安岩题赠牌匾,至今赖垓题赠的“法云真际”的牌匾依然尚存,目前还可依稀看到灵鹫岩古代建筑遗址的概貌。灵鹫岩前的圣地,昔日产有“四足鱼”和“午时莲”。附近有“说法台”、“无比邹师槃台”和“甘泉”、“回照池”、“傲云”、“护界将军”、“出米石”、“云梯”、“点头石”等胜景。对面山后有坠机崖,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lO月,侵犯我国的日本,飞机在此触崖坠毁。

    北区有“摩云洞”、“齐云洞”、“只有天”、“面壁”、“风动石”,这些景物经过大自然的加工,并赋予神奇的传说,使人身临其境,神驰物外。

    南区林区葱笼,荫翳蔽日,炎夏盛暑,尤觉幽静凉爽。古寺永安岩,传为唐代开元年间僧人邹无比垦种荇菜之处,故又名荇菜岩,现存的岩宇为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修建的。岩左一巨石,上刻“法水流香,”泉水清冽;岩东有“护界亭”、“玉液泉”。岩附近有“蛇岳公洞”,石如大蛇张口,颇为奇特,传为永安岩寺僧蛇岳修真处。岩后林深树密,产有方竹。不远还有“坐禅石”、“会仙室”故址。从岩右侧拾级而上,沿着林荫幽静的“松径”小道,穿过新开辟的公路,便可看到石刻“小石天”、“渐入佳景”、“宝林”等。这是古代由县城通往九仙的古道,古道周围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层出不穷,使人颇有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之感。

    九仙山绝顶——尺五天九仙山气象站

    徐光造摄

    九仙山的胜景吸引着历代名人、各方游客,到此题诗留咏。目前已发现的题刻三十七处,见于史籍的唐代以来咏九仙山之诗近一百三十七首之多。过去有些学者也选择九仙山作为研读求进的好地方。明代崇祯戊辰科进士赖垓、清代康熙癸丑科进士林模在年轻时都隐居在这里读书。林模在灵鹫岩读书时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年端午节,林模正在专心致志研墨作文,他家里给林模送来了米粽子和白糖,一心不二用,遂拾起粽子沾墨而食。还不知其味,家人发现时,已把整壶的墨水都沾完了。林模中进士后被委任为湖广兴宁县官,着有《四书讲章》、《诗书易解义》等书。

    解放后,九仙山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新的姿态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入《瓷国明珠》影片,并列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人民画报》、《香港明报》、《福建画报》等许多报刊相继作了报道,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九仙山将以更加美好的姿容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