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11114-2500-2025-00005
- 备注/文号:德农〔2025〕15号
- 发布机构:德化县农业农村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2-28
各乡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5年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闽农土〔2025〕1号)、《泉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5年泉州市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泉农函〔2025〕9号)等文件精神,我局组织制定了《2025年德化县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德化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2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2025年德化县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
为切实提高我县耕地有机质含量,强化耕地数量保护质量提升,有效促进全县耕地有机质稳步提升,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固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以确保耕地有机质只增不减为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区域,培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地力、培育健康土壤,不断健全用养结合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机制,持续推进耕地有机质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2025年,全县推广有机肥21.23万亩次,推广绿肥种植1.8万亩,实施秸秆还田6万亩;科学施肥技术进一步普及,全县化肥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0%以上,项目区耕地有机质含量、全县耕地质量等级、耕地综合产能均比上年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技术路径与分类措施
(三)技术路径
根据我县耕地质量现状和主要土壤类型分布,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围绕“精、增、还、绿、改”五字要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
1.精准科学施肥。分析近年来田间试验、取土化验、农户施肥调查等数据信息,精准制定发布县域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提高配方肥施用比例,推行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管理,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
2.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有机肥,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合理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养分资源,开展种养对接,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促进有机无机结合,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提高耕地质量。
3.实施秸秆还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因地制宜指导农户在水稻收割后,采取多种形式通过覆盖、翻压、堆沤、生物反应堆等方式还田利用,替代减少化肥投入量,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地力、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提高耕地有机质。
4.推广绿肥种植。充分发挥我县冬季光热资源丰富,冬闲田分布广等特点,合理利用冬闲田及轮作茬口间隙,大力发展冬季绿肥种植,采取翻压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投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消减连作障碍,提升耕地质量。
5.改进耕作方式。优化种植制度,推行水旱轮作、作物间套作等合理的耕作方式,结合耕地土壤酸化综合治理,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持续培肥地力。
(四)分类分区措施
⒈秸秆还田区。重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该区域的突出问题是:夏收作物收获到秋收作物种植适宜窗口期短,秸秆腐熟程度差,影响秋收作物种植。主要措施是:综合考虑气候、地形、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全面推广秸秆加细粉碎还田,开展轮作茬口紧张的秸秆腐熟还田,因地制宜推行菜-稻等轮作,开展玉米/大豆、玉米/菜豆等间套作,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升耕地有机质。
⒉绿肥种植区。重点在冬闲田的绿肥种植区实施。该区域的突出问题是:冬种紫云英绿肥,需要开沟排水等田间管理费时费力,没有直接经济收益,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主要措施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根据绿肥种源情况和农民种植习惯,筛选适宜、多样绿肥品种,采取豆科绿肥、豆科绿肥与禾本科、十字花科绿肥混播种植,探索无人机飞播种植,争取政策给予播种和开沟排水作业补贴。
⒊增施有机肥区。重点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附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区等实施。该区域的突出问题是:粮田施用有机肥需求量大,施用难度高,种粮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主要措施是: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及周边村镇参照《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NY/T 3442)堆制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降低有机肥施用成本;强化有机无机相结合,推广有机肥高效施用机械,提高有机肥利用效率。积极探索对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种植大户等开展施堆肥服务作业给予补贴。
三、重点任务
(五)推进科学施肥。引导农户科学施肥,制定发放定额制施肥指导意见,示范推广化肥投入定额制,优化化肥投入定额标准,分区域、分作物、分农时。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农户施肥调查、田间试验和科学施肥宣传培训,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促进耕地养分平衡,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六)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作物类别、地力状况、不同产量目标等因素,参照省级有机肥投入推荐用量指导标准,推荐商品有机肥与粪肥用量,指导种植户科学施用有机肥。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种养循环机制,按照《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等要求,开展粪肥还田,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以提高耕地质量。
(七)实施秸秆还田。各乡镇要因地制宜指导农户在水稻种植区,推进水稻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高留茬-绿肥碳氮互济联合还田和稻草覆盖还田等。在其他粮食作物种植区,结合机械收获,推广甘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秸秆翻压还田。充分考虑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农民实施意愿等因素,分区域、分作物示范推广翻埋、碎混、旋耕、堆沤腐熟等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减少化肥投入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八)推广绿肥种植。充分发挥我县冬季光热资源丰富,冬闲田分布广等特点,鼓励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种植,各乡镇要根据当地实际,推广种植豆类、花生、油菜等,扩大在果园、茶园种植套种绿肥。轮作茬口间隙紧张的,选择种植蚕豌豆、肥田萝卜、黑麦草等速生绿肥;新增耕地上,优先选择生物量较大的绿肥品种,根据绿肥生长情况,追施肥料,加强病虫害防控等田间管理,适时还田。鼓励豆科绿肥与禾本科、十字花科绿肥混播种植,品种扩展至紫云英、箭筈豌豆、光叶苕子、绿肥油菜、绛三叶、黄花羽扇豆、鹰嘴豆、穗序木蓝等不同绿肥品种。
(九)改进耕作方式。大力推广水旱轮作,通过土壤环境的水旱更替,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肥力。积极推广间套作,充分利用水、土、光、热等资源,指导农户开展玉米与大豆、玉米与菜豆、水稻与紫云英等作物间套作,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
四、保障措施
(十)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层层落实责任”的总体要求,构建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把促进耕地有机质提升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支持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管理。要把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等考核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调度、督导、考评机制,推动责任层层落实,任务有效落地。
(十一)强化示范引领。优先在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树立一批用地养地典型案例,打造耕地有机质提升示范样板。加强指导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有关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指导。探索建立耕地有机质提升标准化体系。
(十二)强化宣传引导。适时组织现场观摩培训会,通过田间课堂、广播电视、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广泛宣传土壤有机质提升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种地养地意识。在世界土壤日、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采取印制发放明白纸、宣传册、口袋书、挂图贴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