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农函〔2025〕31号
答复类型:B
林埔填等5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建设农副产品供应链产业园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各位代表在建议中提出建设农副产品供应链产业园,打响“德化农优”品牌,让德化的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及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特色农业产业走向全国的建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意义重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副产品供应链转型发展工作,具体把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仓储冷链物流、智慧农业、品牌营销等工作作为新时代新阶段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一是资金政策扶持,重点培育了春秋农场葡萄酒庄园、英山合作社淮山、石冻王产业园深加工及上涌优质米、德化黑鸡、黑兔、生姜初加工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的转化率。二是招商引资助力,立足德化、服务闽中、辐射全国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农旅文化体验中心、休闲中心优势,引进“中国农旅城”、“厦门绿帝总部经济”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发展数字农业,组建德化县智慧农业研究院,该院积极推动国家GIS工程中心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在农业、林业、环保、气象等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和应用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新创建市级以上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5个。四是打造“德化农优”品牌,组织生产经营企业参加“农交会”“绿博会”“名特优新农产品产品对接会”等展销活动,全县名特优新农产品在省级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项50多个,借助大型展会影响力,打响“德化农优”品牌。德化“三黑”已进驻厦门元初、福州永辉、盒马鲜生等7家大型连锁超市。
下阶段,我们将紧扣我县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积极通过政策保障、产业融合、科技赋能、品牌营销等策略,构建农副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一体化供应链体系,逐步建设我县农副产品供应链产业园。
一、强化政策保障机制,打造农副产品供应链产业基础。一是资金政策融合,联合林业局等四部门持续出台乡村振兴农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补政策,大力支持“三黑三黄三宝”、名特优新农产品经营主体等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奖补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优质特色农产品“管、采、分、装、运、溯源”等环节标准,提高农产品品质,推进农副产品分类、集群标准化建设;二是向上争取资金,鼓励乡镇建设产业产地集散中心,提供预冷、分级、包装服务,鼓励城区两镇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业、冷链仓储物流园等,集深加工、冷链中枢发展,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仓储物流水平,逐步形成“大物流大配送”产业聚集区 。
二、强化产业协同发展,打好农副产品供应链区域协作基础。一是深化区域协作,依托“环戴云山”绿色经济产业区域联盟,组织参加省“一县一周”、厦门“9·8”乡村振兴产业展等活动,联合举办农产品展销、文旅促销季、旅游推介会、自驾游宣推等大型活动,塑造“环戴云山”区域联盟品牌。同时联合周边县市共建农副产品供应链网络,实现共同富裕协调发展。二是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1.5万立方乐农农业冷链物流中心、中国农旅城及厦门绿帝经济总部”等项目,构建集农产品批发零售、展示展销、加工配送、冷链仓储、信息发布、新型农民培训、涉农创业孵化、电子商务、高端食材体验等功能为一体乡村振兴产业联动发展平台。
三、强化科技赋能,优化农副产品供应链体系。一是推广现代农业生产设备,实现农产品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建设,切实提升优质特色农产持续供给能力。二是打造智慧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着力点,通过建立春秋葡萄园、淮山产业园等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带动全县以智慧农业赋能生产物料“精投”,实现产量大幅提升、生产成本下降。三是构建数字化农副产品供应链平台,积极发挥德化县智慧农业研究院引智平台作用,引进资深专家团队,积极为德化大农业把脉号诊,定方施策,建设新型数字化、信息化农副产品供应链平台,优化“从田间到舌尖”的供应链条,实现农副产品全程可追溯,保证所有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合格有效,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
四、强化品牌营销,打通农副产品供应链“最后一公里”。一是打响“德化农优”品牌,常态化组织生产经营企业参加“农交会”“绿博会”“名特优新农产品产品对接会”“乡村产业、文化振兴展”“山海协作 产品互通”等大型展销活动,积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推介我县名特优新农产品。二是投资建设“德化县乡村振兴展示中心”,打造集宣传展示、研学参观、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展示中心,集中展示我县名特优新农产品。
分管领导:陈智钦
经办人员:毛婉玉
联系电话:0595-23512470
德化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12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