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点火月记窑:解锁“中国白”的千年密码
时间:2025-10-31 15:29
浏览量:
近日,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再度到访德化,实地探访这座千年瓷都的陶瓷生产与文化传承。作为多次见证德化发展的“老朋友”,在探访中,他不仅深情讲述了德化陶瓷的遗产价值,更点赞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的生命力,为这座“中国白”故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注脚。单霁翔回忆,2005年国务院组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德化陶瓷的历史价值迎来重要“高光时刻”——大量陶瓷生产遗存被系统揭示,其中42处窑址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泉州地区总量(47处)的九成以上,“这样的密度,足以见得德化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核心地位。这些窑址不是孤立的遗迹,而是宋元时期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活档案’!”单霁翔感慨道。他强调,德化陶瓷虽起初未纳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名录,但随着对遗产内涵的深入挖掘,人民逐渐意识到:泉州作为海洋商贸中心的繁荣,离不开德化瓷作为核心贸易品的支撑。最终,德化窑址最终成功跻身世界遗产行列,让千年瓷文化拥有了全球认可的“身份证”,成为全球认知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名片。谈及德化陶瓷的独特魅力,单霁翔对“中国白”赞不绝口。他指出,德化拥有天然瓷土、适宜地形与优质水源的先天优势,更凭借一代工匠的智慧,将本地原料转化为温润如玉、独具特色的“中国白”陶瓷,成为当时全球贸易的“硬通货”。“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顺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东亚、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的订单源源不断,当时就形成了完整的生产链条,庞大的生产规模背后,是世界对中国陶瓷的认可与追捧。”单霁翔说到。如今的德化,更让单霁翔看到了遗产活化的新活力。他表示,德化陶瓷企业从过去的千百家发展到4500多家,数量增长的背后,是持续不断地创新与坚守:考古领域不断有新发现,为陶瓷史研究补充新证据;企业始终发扬工匠精神,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持续推出震撼人心的创新成果。他说:“现在的德化陶瓷,不仅是手工作坊里的传承,更能以国礼身份走向更远的地方,让世界看到中国陶瓷的当代力量。”“我每次来德化,都想体验陶瓷手工制作。德化的魅力在于,每一次都能有新收获,既能触摸到千年的历史温度,也能感受到鲜活的创新脉搏。”单霁翔坦言,自己作为德化发展的见证者,对此次探访依旧充满期待,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德化,读懂这座瓷都的过去与未来;也坚信这座千年瓷都将在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中,书写更多文化与经济共生的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3505260200017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