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名录》上再添一颗来自福建泉州的“璀璨明珠“。
作为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22处世界遗产点述说着千年海丝故事。朗读者栏目的新篇章——《鲤法带你“听”世遗》,将围绕这22处世界遗产点,通过声音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世遗泉州之美。
为大家介绍
瓷器焙烧的千年记忆
——德化窑址
屈斗宫窑址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上,窑址面积约7900平方米。经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1015平方米,有17间窑室,其中分室龙窑一座,全长57.1米,宽1.4~2.95米。
窑炉遗迹结构较为完整,除窑顶坍塌外,保存下火膛、窑室、窑门、隔墙、出烟室、护窑墙等结构。这次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标本6793件、生产工具800多件,出土物皆为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其中,白釉细腻温润,有的呈乳白色,已开明代建白瓷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感强,清雅美观。
屈斗宫窑址证明了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不仅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的空白,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
尾林—内坂窑址位于三班镇,窑址分布在上寮溪的南北两岸,面积约12200平方米。2016年和2019年,考古人员两次对尾林—内坂窑址进行调查勘探。2020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相关考古人员正式对尾林窑址、内坂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5座窑炉遗迹(尾林窑4座、内坂窑1座)、解剖2处作坊遗迹,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
图片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尾林—内坂窑的考古发掘,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龙窑至明清时期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作坊区的发掘,则首次填补德化古代窑业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环,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而且它的产品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较多地被发现,说明它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产品的重要产地之一,对于研究福建宋元时期外销瓷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片来源:东南早报
德化窑址以其跨越千年的制瓷历史、精湛的工艺体系和深远的海外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海洋贸易文明的鲜活见证。如今,窑火虽熄,但瓷韵长存,“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之光将在釉色的流转中永恒闪耀......
时光匆匆
《鲤法带你“听”世遗》
到这就已走到尾声了
感谢这段旅程
有你我一同共享
世遗之美、文化之韵
我们将带着这段旅程的馈赠继续前行
奔赴下一场
“声音”之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