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游记-德化屈斗宫窑,中国白的故乡
时间:2025-07-18 15:32 浏览量:

      德化古窑有几十处,最为代表的应该就是这处第三批国保单位【屈斗宫窑】,毕竟【德化窑陈列馆】就建在这古窑的隔壁。 

     

      古窑在德化县城一条小路上,沿途景区标志不甚明显,开车跟着导航到了目的地愣是没找到,兜兜转转总算在一处小广场的角落发现文保碑,附近停车场地少且小,配套硬件乏善可陈,可能也跟离泉州过于遥远,游人罕至有关。 

     

      泉州的古窑一般都建在较为平缓的小山丘上,屈斗宫窑也不例外,其坐落在一个叫破寨山的小山半坡之上,古窑背后的山上依旧郁郁葱葱,只是沧海桑田,此处已经完全被城市民居所包围。 

     

      沿着这条石阶往上走到半山坡便是屈斗宫窑,遗址规模不大,只有一条分室龙窑遗址,但结构非常完整,长约57米,内有17间窑室,相比之下,有着四条龙窑遗址的磁灶金交椅窑,规模大了许多。 

     

      窑址正门是一座近些年修建的闽南古厝皇宫起风格的山门,形似一座普通的铺境宫庙,门楣上方有一横匾“屈斗宫古窑址”。 

     

      门后便是一条分室龙窑遗址沿坡而上,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看介绍,创烧于元代的屈斗宫窑属于龙窑发展到阶梯窑的一种独特的形式“鸡笼窑”。 

     

      龙窑是南方最常见的窑炉形态,依山势倾斜砌筑,因形状似龙而得名,早于德化窑创烧的磁灶金交椅古窑遗址的四条古窑就是典型的龙窑,而阶梯窑是在传统龙窑基础上改进而成,由许多单独的烧成室串联成一个整体,优点就是余热利用效率比龙窑要高,看模型确似一个个鸡笼。德化是最早使用阶梯窑的地区,所以在世界窑业也被视为串窑的始祖。 

      德化瓷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主力,宋元时期就以青白瓷、白瓷出名,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出口货品,在我看来,“海上丝绸之路”叫“海上瓷器之路”或许更传神一些。 

      德化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同座古窑中甚至能看到不同朝代的痕迹,站在古窑遗址前,“一眼千年”这个词被可视化、具体化了。 

     

      从唐代开始烧制青瓷,到宋代烧制青白瓷,再到元代烧制白瓷,德化窑的“中国白”自成一脉,与同为瓷都的景德镇窑出品青花瓷、粉彩瓷还不太一样,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如在1976年考古发掘中,屈斗窑共出土了六千多件古瓷器,皆为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秞器,外观上“胎质洁白、温润”。而同时期的磁灶窑则以绿秞、青釉、酱秞和素胎为主,外观上“似陶非陶、似瓷非瓷”,两地自然分工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到了近代,德化窑保持传统发展成白瓷之首,如今的白瓷不仅有生活用具,更不乏艺术珍品,而磁灶窑则成功转型成建筑陶瓷,延续着千年的制瓷史。 

     

      德化全境的高岭土储量有上亿吨,矿场遍布全境,处处有矿处处窑,就像安溪多铁矿,自古铁器多出安溪。 

     

      同时,德化所在的戴云山脉,也被称为闽中屋脊,高山森林茂密,古人通过伐木为瓷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各类古窑遍布全境。 

     
     

      在德化县城还有一处古窑遗址-【太平宫窑】,其他地方看到的都是发掘遗址,这里则完整复原了龙窑的形态,到此一游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龙窑的烧制过程。 

     

      德化窑和磁灶窑都是宋元时期泉州外销瓷窑的代表,从出土的瓷器看,其器型和纹饰带有很强烈的海外定烧特点,两窑共同构成了宋元泉州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壮大。 

     

      最后提一嘴,两窑附近都建有博物馆,但屈斗宫窑隔壁的宋元德化窑展示馆的馆藏可看性远不如磁灶金交椅窑的外销陶瓷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