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峰翠色,白中泛青
      青瓷主要出现在唐末五代,釉色呈淡青色或青蓝色等。三班镇辽田尖山夏商原始青瓷窑址表明德化在37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就已生产原始青瓷,是我国原始青瓷的起源地之一,也由此表明了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
      青白瓷主要出现在宋元时期,产品淡青显白,胎体薄而坚致,釉层较薄,晶莹润泽。品种以盒类居多,其次是盘、碗、瓶等器皿。器物造型精致,富有地方特色。装饰以刻划和模印并重。元代,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度较高。自北宋开始到现代的德化瓷厂初期,青白瓷的延烧历史最长。
  • 如脂似玉,中国冠之
      明代是德化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以“白如雪、明如镜、润如玉、透如绢”享誉世界,在国际瓷坛上独领风骚,成为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法国人普拉德在《1692年巴黎通讯地址实用手册》一书中将明代白瓷称为“BLANC  DE  CHINE”,即“中国白”。因此,德化白瓷是“世界白瓷之母”,德化成了“中国白的故乡”,有“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说法。
      明代白瓷产品品种主要为雕塑和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学成分和完全控制烧成氛围,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等。
      象牙白,质地坚韧莹厚,细腻温润,素净淡雅,稳重大方,瓷色白中蕴黄,宛如象牙。
      猪油白,胎白质坚,釉面莹厚细腻,油滑明亮,具有冻猪油般的油脂感。
      葱根白,瓷色洁白纯净,宛如葱根。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釉面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釉面莹亮,胎质细腻温润。成者甚少,传世更稀。
      清代以后,象牙白瓷烧制技艺逐渐失传。
      1960年,福建省轻工业厅研究所陶瓷研究室决定研究、恢复明代名瓷“象牙白”。1963年获得成功,命名为“建白瓷”,意为福建特有的白瓷。建白瓷经氧化焰烧成,产品质如脂玉,色调柔美,白中泛黄,温润滑腻。胎厚却在灯光投射下,泛出黄色光泽,晶莹通透,令人叹赏。由于瓷质较软,大件与平面产品易变形,便大多应用于艺术瓷雕塑、花瓶、香炉等陈设瓷,文具、酒具、茶具、餐具等实用瓷。德化瓷厂生产制作的建白瓷多次成为国家外交礼品瓷和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专用瓷。  
  • 青花瓷器,诗情画意
      清代是德化窑业臻至全盛时期,除生产白瓷以外,倍受世人喜爱的青花瓷器盛行起来,并逐渐取代白瓷而成为主流产品。德化青花瓷画风自由洒脱,清新明快,十分典雅。笔触粗犷率真,富有蓬勃的生活气息,充满乡土味和人情味,在中国瓷坛一枝独秀。 德化青花瓷大体经历三个时期,明中期以后至清初是德化青花瓷的创始阶段,康雍乾三代步入繁荣时期,清末逐渐呈现衰弱。
      清代早期,德化窑的青花瓷采用的发色料为国产青,含土钴(即石墨)比例较大,发色带有灰暗感;配料时添加的泥浆浓度高,或青花料浓缩,绘画在器物的坯胎上常出现积料现象,上釉烧成后出现积料的不规则纹状,俗称“蚯蚓走泥纹”,是德化窑青花的典型特征。康乾时期,采用国产青,随着苏黎麻青和金门青的进入,德化窑的青花瓷发色青亮,色阶清晰;由于青花料的配比独特,虽出现积料现象,但锡点现象少。清代中期,德化窑青花瓷的色料配方形成特色,发色青亮,积料现象消失或浅淡,晕散自然。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德化窑青花瓷的色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珠明料,珠明料发色青蓝,色泽鲜艳,绘画时不易出现晕散;光亮搭配淡稀,青花色泽浅青光亮。
      德化青花瓷在造型上以日常用具居多,如碗、盘、碟、壶、罐等,瓶、炉次之。在题材上大致有五类:一是历史故事、人物仕女、神话传说、游仙图、高士图、福禄寿三星图、婴戏图、牧耕、渔猎、耕读功名等;二是自然景物,小品山水;三是动物,如云龙、凤凰、麒麟、雄狮、虎、鹿、鹊、鱼、松鹤、蜂蝶等;四是植物,如松、竹、梅、牡丹、牵牛花、灵芝、葵花、芭蕉、杨柳、佛手、葡萄、蔬菜瓜果等;五是其他装饰,如边饰的蕉叶、莲瓣、卷草、卷线、梵文、八卦等。
      可见,在青花瓷器的装饰上,从表现社会活动的渔樵耕读到描写大自然风貌的山水木石,从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祥龙瑞凤到司空见惯的花果鱼鸟,都是瓷工笔下涉及的题材。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情趣盎然。  
  • 绚丽五彩,相映成趣
      德化早在明代万历庚子年前就开始生产制作五彩瓷,而且没有间断过,延续到民国时期。
      德化窑彩瓷,以釉下青花为主,兼有釉上五彩、粉彩等。釉上五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绘瓷,在成品白瓷的基础上,先采用手绘法勾勒出纹饰轮廓,再按照图案纹饰的需要,以平涂法将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绘于器物的釉面上,然后入窑二次烧成。
      德化五彩瓷器型主要有盖罐、碗、盘、花瓶、灯具、粉盒等日常生活用品。彩工精致,画面优美,花样逼真,装饰图案取材十分广泛,变化较多,画风朴实生动,自然洒脱,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豪放,雅俗共赏。
      德化窑质地洁白,德化瓷工艺人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质地特点,在图案装饰中保留较大的白地空间,显示白瓷魅力。这一特征在五彩瓷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花纹与温润光滑的白地均衡地彼此穿插,虚实配置得疏密有致,相映成趣。
  • 柴烧手作,现代陶艺
      近年来,随着时代饮茶风尚的转变,柴烧茶器因其质朴、浑厚、古拙,备受茶人们喜爱。茶人们从这古老的烧陶方式中体会到了慢生活以及回归生命的原色之美。于是,德化柴烧陶艺逐步恢复,得以继承和发扬,吸引越来越多的陶艺人加入,并渐渐形成聚落。目前德化柴烧陶艺家有100多人,其聚落主要分布在三班月记窑、浔中石鼓村、浔中乐陶村、上涌曾坂村,已呈百家齐放的良好态势。
      当代柴烧与旧柴烧有着不同的做法和理念,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美学,提倡“裸烧”,追求明火与陶坯的直接接触。这一做法是不再罩住瓷胎,使得木灰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在器物表面留下火痕和自然落灰,质感呈现平滑或粗糙,古朴天然,甚至有不同的色彩变幻,层次丰富,引人遐想。
      如果说瓷器代表着细腻、精致,那柴烧陶艺追求的却是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这便是柴烧茶器与以外在华丽取胜的瓷器形成的对比,更加追求“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其肌理、色泽就是大自然印象,朴素粗犷却浑厚温暖,历久弥新、质朴耐看,具有亲和性与感染力。匠心手作的柴烧陶艺,体现出各陶艺家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创作特性,也最能呼唤当代人心灵的返璞归真。  
  • 产业格局,三足鼎立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发展迅猛,逐渐形成了大师艺术瓷、日用家居瓷、出口工艺瓷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陶瓷种类更是繁多,层出不穷。
      大师艺术瓷主要为陶瓷雕塑。德化堪称“世界瓷雕之都”,历史之久、题材之广、手法之多、水平之高、特色之著、影响之大,中国任何一个窑口都无法比拟。艺术陶瓷的题材自古以来就十分丰富,主要有人物、神佛、花卉、动物等,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只要能想得到,无所不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并且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尤其是瓷观音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自明代以来,实际上已经成为德化白瓷的传统代表作品。 
      日用家居瓷主要为茶具餐具、器皿摆件等。德化的日用白瓷,制作优良、釉色通透、美观大方,深受世人喜欢。特别是德化白瓷的茶具,具有胎质致密透明,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有造型精巧、藏香纳气等特点,凝茶具之美烘托品茗之佳。因其洁白典雅、造型各异,能反映茶汤色泽,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国内各地广泛购买、使用德化白瓷茶具。多年来,德化的茶具生产销售始终占网上市场8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茶具生产基地。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提升,茶具品种异彩纷呈,有白瓷、汝瓷、钧瓷、青瓷、亚光釉、柴烧、玲珑、冰裂、手绘等上百个系列数万个品种,琳琅满目、交映生辉。茶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完整、闭环,使茶具市场品类更丰富,配套更齐全,更具竞争优势。蓬勃发展的茶具产业,促进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线上与线下的高度契合,形成目前以陶瓷茶具及茶叶罐、茶盘、茶宠、电陶炉、玻璃等茶配套产品为主的电商特色格局。
      出口工艺瓷主要是国外家居用品和节庆用品。家居用品包括餐具、卫浴用品、花园摆件等。节庆用品占主流,能根据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需求,研发、设计、生产各种各样的节庆礼品,包括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节庆,堪称是世界最大的节庆陶瓷礼品生产基地。出口工艺瓷占全县陶瓷70%左右,出口到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