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德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总结
时间:2012-07-25 16:04 浏览量:

    长期以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特别是2006年提出创建生态县目标之后,按照《德化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2006-2010)年》要求,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致力宜居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推进生态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赢”发展。通过几年来的组织实施,各项建设指标基本达标,全县gdp、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02.21亿元、8.73亿元、4.96亿元,比2005年增长74.6%、62.1%、96.0%;多次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各县(市、区)第18位。荣获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示范县、绿色能源示范县、绿化模范县、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瓷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县城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1.建立健全领导推进体系。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生态县建设领导组,由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发改局,具体负责日常创建工作,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县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动员大会、业务培训会和工作协调会,安排部署生态县建设工作具体工作事宜,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专门机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同志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县政府与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任务分解细化,建立层层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县人大、县政协经常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进行执法检查和视察,并进行跟踪监督,有力地推进工作开展。
    2.建立健全政策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把生态创建纳入《“十一五”规划》,2006年,编制《福建省德化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试行)》,2010年委托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对《规划》进行科学修编,并印发了《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0年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计划的通知》(德政〔2010〕42号),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生态县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18个乡镇均编制完成了乡镇环境规划。县政府依照规划制定了《德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实施方案》并颁布施行,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综合考评指标,年终对各乡镇部门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部门领导干部绩效评定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和项目实施明显进展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

    3.建立健全执法保障体系。按照强化部门职责分工和省政府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的有关规定,严格目标考核,切实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由环保部门负责强化污染源监测监管,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把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由农业部门负责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监管,依法打击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不法行为,强化水资源保护,严厉打击毒鱼、电鱼等破坏水生生物行为;由工商部门负责加大市场管理力度,做好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注册保护工作;由林业部门负责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由水利部门负责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强化水保监管工作;由城管部门负责加强城镇文明创建工作,严查乱停乱放、乱摆摊点及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由国土部门负责强化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严禁乱征乱占土地资源和乱开乱采矿产资源;交通、建设、卫生等部门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4.建立健全全民参与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和举措,积极引导和调动各单位、各部门、工矿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创建工作,真正把生态县创建工作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由政府行为变为公众行为。首先是政府主动参与。县政府建立了生态县创建目标责任制、定期协调制,并由县生态办行使统一的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其次是工矿企业自觉参与。重点工业企业严格按照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自查自律行动安排,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良性发展一项必备条件来抓,自觉把污染治理工作摆到企业发展经营的首位。三是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电视台设立专题节目,乡镇设置环保宣传栏,并通过印发有关宣传资料、环境报刊赠阅、开展知识竞赛、举办培训班、设立永久性宣传标牌、开设生态课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基本知识,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着力实施“七大工程”,提升生态创建水平

    1.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土壤改良,引导农民有效回收利用农用产品,推广家杂肥、生物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人畜粪便沼化还田,大力开展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工作,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毛竹、茶叶、德化梨、淮山、黄花菜、德化黑鸡(兔、羊)、油茶等农业支柱产业,建成各类生态农业基地,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2个,“三黑三黄”等特色农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德化黑鸡、黄花菜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德化黑鸡、德化黑兔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荣膺“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称号。通过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2.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改变传统营林方式,实现由“造、管、封”向“封、管、造”的转变,“十一五” 期间林木蓄积量净增219万立方米,总量达1245万立方米,占全市55%,现全县拥有林业用地272万亩,有林地25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77.3%,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市第一。加大绿化工程建设,精心打造“三区两园”,创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石牛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等5个国家级生态品牌。建立保护小区113个,现有陆生野生动物30目85科352种,占全省44%,生物多样性居全省第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一道坚强的生态安全屏障。城区绿化布局日趋合理,实现乔、灌、草、藤立体化种植,2006年以来,新增绿地面积18.74公顷,城区绿地面积达255.64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308.2公顷,绿化覆盖率35.02%,人均公共绿地达12.3平方米,是全国绿化模范县。通过生态林业、水土保持、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闽江流域的涌溪和晋江流域的龙门滩两大水库持续稳定的调蓄洪功能,减缓了山洪强势,大大降低了流域的灾害风险及灾后重建成本,同时还使流域下游农田得到了有效灌溉,保障了下游几百万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通过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得到全面改善,而且使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一大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通过优化林种结构、布局,106万亩国家公益林得到全面封育保护,林木蓄积量逐年递增,森林覆盖率达77.3%。

    3.实施生态工业工程。全面巩固工业污染治理成果,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新建工业项目产生环境污染,确保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科技型、环保型、资源综合开发型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德化县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配套出台《德化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并付诸实施,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工艺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彻底清理“十五小”、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引导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业升级。通过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对生态工业项目进行引导、扶持,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示范县”。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30家,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10.9亿元、比2005年增加值达44.2亿元,2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通过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单位gdp能耗由2008年的0.8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8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用水增加值新鲜水耗控制在19.5立方米/万元。

    4.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多年保持100%,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比例达85.42%,秸秆综合利用率96.5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8.15%,化肥使用强度逐年下降,控制在233.1千克/公顷水平,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4%;全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达41.37%;境内主要河段水质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在6个省、市控断面中,有4个点位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特别是两个省控交接断面(晋江流域的冷水坑交接断面和闽江流域的横龙桥交接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二类标准。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省控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仪,全县重点水污染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采取有力措施,关停全县所有水煤气站10家,依法取缔“十五小”企业15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cod、so2排放强度分别达到1.98和0.9千克/万元(gdp),连续三年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5.实施生态旅游工程。坚持旅游开发规划服从服务于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根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不同区域功能和环境特点,适度开发旅游景点,合理利用自然遗迹、水库、森林等旅游资源。积极倡导旅游“绿色消费”,使全县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强化景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与管理,防止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行为发生。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状况良好,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得到培育,岱仙湖获“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石牛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国家验收,同时我县被列入“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省优秀旅游县”等称号,成为全省最佳人居地。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年均递增28.6%、36.8%,创旅游综合收入6.52亿元,占全县gdp的6.38%。

    6.实施生态家园工程。在城区,按照“适应需求、完善配套、集中财力、保证重点、提升品位、改善环境”的总体要求,修编完善了城区详细规划,编制城区排水、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加强城市交通、通讯、能源、给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比例,推进城市生态文化广场等休闲场所建设;加快建设城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县建设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污染治理成果,同时还新上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保投资比例大幅提高(2010年达3.55%),投资年增长幅度均高于经济发展增幅。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突出问题。投入2500多万元建成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乡镇垃圾填埋场和工业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以上;投资2800万元建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正式运行,累计投资7200多万元建设城区污水管网,总长35.59公里,覆盖了城区绝大部分居民区和部分工业区, 日处理污水2.1万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0.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多年来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噪声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等级控制指标标准之内,城区烟控区覆盖率100%。在村镇,进一步完善集镇规划体系,准确定位农村集镇功能,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活动,积极推广“户保洁、组收集、村运转、乡镇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落实保洁措施,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生活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典范。目前,全县已有17个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已被环保部批准命名的  1个(16个待批);18个乡镇均达到省级环境优美(生态)乡镇标准,已获命名5个;全县150个村开展了省、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被省级命名2个,被市级命名17个。

    7.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统筹到生态县建设中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将生态县建设内容及有关知识纳入干部培训、中小学教育内容。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单位创建,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使生态伦理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同时,利用每年的“六&s226;五”环境日和其他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依托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青少年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科普教育基地、陶瓷学院、中小学校,通过编印校刊校报,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深入千家万户广泛宣传。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把改善生态环境与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相结合,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据调查,目前,全县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率达90%,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5%以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经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努力,我县国家生态县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受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总之,我们将以此次考核组到我县指导检查为契机,按照你们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改进我县的生态创建工作,力争早日把我县建成国家生态县,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德化县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12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