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2007〕30号
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创建国家级生态县2007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为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泉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泉委〔2003〕14号)精神,以及《德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实施方案》具体要求,现制定2007年工作计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德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2007年工作计划
二〇〇七年二月一日
德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2007年工作计划
今后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推进德化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调整期,我们要增强责任意识,立足科学发展,推进开放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谐,把德化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为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确保完成生态县创建2007年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一个目标”、“两个抓手”、“三大产业”、“四个集中”、“五大战略”的发展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区域对接,致力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改善民生条件,把德化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瓷都。
二、目标任务
2007年是我县生态县建设的开局之年,总体目标是: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继续加强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一批绿色单位、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推进全县综合经济指标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经济效率明显提高,争取到2007年底,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县建设预期标准。具体目标:
(一)健全组织,完善机制。落实县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建立节能减排监测、评价、考核机制,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年均增长6%以上。(责任单位:发改局、农业局、人社局、统计局、各乡镇)
(三)城区增建垃圾转运站,加快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建设,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加强河流水环境监察,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对县域内河流水质,实行定期监测,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排放。县城区内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指标。(责任单位:县环保局、水利局、疾控中心、卫生局)
(四)淘汰产能落后、污染严重企业,减少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提升陶瓷工业固体废物再生利用率,废水回收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0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80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0%以上。(责任单位:环保局,统计局,各工业企业)
(五)减少农业污染,加快普及推广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利用技术,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50%。推广农业沼气技术,落实建设项目,积极推广 “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减少化肥施用强度,提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及产量的比重。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局,各乡镇)
(六)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改善农村卫生条件,通过改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以上。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每个乡镇建立一个垃圾转运站,每个村庄建立一个垃圾集中转运点。具备条件的乡镇,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责任单位:规划建设局,各乡镇)
(七)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利用,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加大幼林抚育力度和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力度。加强全县小流域信息系统建设和水土保持监测,抓好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和龙门滩水库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做好国家级“一区两园”、唐寨山森林公园和全县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护。(责任单位:县环保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建设规划局)
(八)积极推进创建工作,力争年内完成我县第二批省、市级生态乡镇及生态村的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县环保局、相关乡镇)
三、工作重点
(一)健全保障体系,为全民生态县创建打好物质基础
健全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开展社区就业岗位,增加城镇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工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强化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搞好教育辅助和低保群体社会救助。
(二)建设宜居环境,提高城乡生态人居质量
1、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造水厂和供水管网等供水设施,提高生活用水质量综合合格率。完善排水设施,实现雨、污分流,增强城区排洪防涝能力。改善环卫设施,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和生活垃圾转运站,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封闭清运,提高无害化处理率。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建筑节能工程。
2、以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各乡镇分别建成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每个村队建成一个垃圾集中转运点。积极推行地埋式污水净化池等多种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新建、改建安装化粪池等简易污水处理装置。鼓励农村生活垃圾采取堆肥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在分类后纳入城镇集中处置系统。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改造工程,实现24小时供水,各乡镇、村组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对照文明生态村指标要求,加强农村环境整治,规范村容村貌,做好村内公共设施的管护。
(三)培育生态产业,夯实生态县建设物质基础
1、立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使用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实现工程用水“零”排放;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减少新鲜用水量。确保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减低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加强对企业cod在线监测与管理,对超标企业实行限期治理。
2、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指导力度,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监控。推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标准化示范园区为载体,建设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生态县建设的安排部署、协调督导、检查和考核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副职亲自抓。
(二)严格目标考核。各乡镇和县直创建指标承担单位要根据本地本单位承担的创建任务,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措施,细化任务,责任到人,确定完成时限,有计划、分步骤地扎实推进。年底县生态县创建领导小组将根据日常考查和年底测评结果,确认各乡镇、各部门创建工作的实绩,并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对工作完成不好,影响创建大局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严把项目审批。需要核准或审批的新建项目,没有县环保部门出具的环评手续,县发展改革局不予立项或批准。在项目审批工作中,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联系,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上项目。
(四)强化企业监管。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和治污减排联合行动,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和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取缔一批私建乱建非法小污染企业,停产治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和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的企业,限期治理一批污染防治设施不能保持正常运转的企业,确保重点污染企业达标排放。
(五)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县创建宣传活动,引导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时报道先进典型,曝光违法案例,实施公众参与生态县建设奖励制度,扩大公民对生态县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共创国家级生态县的良好氛围。
德化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任务分解表
| 
 | 序号 | 名 称 | 单 位 | 指 标 | 主办单位 | 
| 经济 发展 | 1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元/人 | ≥25000 | 统计局 | 
| 2 | 年人均财政收入 | 元/人 | ≥3800 | 统计局 | |
| 3 |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 元/人 | ≥6000 | 统计局 | |
| 4 |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人 | 14000 | 统计局 | |
| 5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煤/万元 | ≤1.2 | 经贸局 | |
| 6 | 单位gdp水耗 | m3/万元 | ≤150 | 统计局 | |
| 7 |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 | ≥20 | 农业局 | |
| 生态环境保护 
 | 8 | 森林覆盖率 | % | ≥75 | 林业局 | 
| 9 |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 | ≥20 | 林业局 | |
| 10 | 退化土地恢复率 | % | ≥90 | 国土局 | |
| 11 | 空气环境质量 | ——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环保局 | |
| 12 | 水环境质量 | ——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环保局 | |
| 13 | 噪声环境质量 | ——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环保局 | |
| 14 |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化学需氧量(cod) | 千克/万元(gdp) | 
 <4.5 | 环保局 | |
| 15 |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60 | 市政公用 | |
| 工业用水重复率 | ≥40 | 统计局 | |||
| 16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100 | 市政公用 | |
|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80 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 环保局 | |||
| 17 |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 m2 | ≥12 | 市政公用 | |
| 18 |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 % | 100 | 旅游局 | |
| 19 | 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 | % | ≥30 | 统计局 | |
| 20 | 秸秆综合利用率 | % | ≥100 | 农业局 | |
| 21 |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 | ≥90 | 农业局 | |
| 22 | 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 % | ≥90 | 农业局 | |
| 23 | 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 % | ≥80 | 农业局 | |
| 24 |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 千克/公顷 | <250 | 农业局 | |
| 25 |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 | 100 | 环保局 | |
|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 疾控中心 | |||
| 26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100 | 卫生局 | |
| 27 | 农村污灌达标率 | % | 100 | 统计局 | |
| 28 | 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受灾损失率) | % | <10 | 农业局 | |
| 社会进步 | 29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 | 计生局 | 
| 30 | 初中教育普及率 | % | ≥99 | 教育局 | |
| 31 | 城市化水平 | % | ≥50 | 建设局 | |
| 32 | 恩格尔系数 | % | <40 | 统计局 | |
| 33 | 贫困人口比例 | % | <3 | 统计局 | |
| 34 | 基尼系数 | 
 | 0.3-0.4 | 统计局 | |
| 35 |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 % | >85 | 统计局 | |
| 36 |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 | >95 | 统计局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35052602000172号
闽公网安备:35052602000172号


